(已失效)江西省智力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07-10-13 10:50 作者: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 访问次数:在总结“十五”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以及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试点工作的基础 上,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阶段性目标,为满足广大智力残疾人的基本康 复需求,改善贫困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状况,推动智力残疾康复工作的逐步开展,使更多的 智力残疾人受益,特制定本方案。
一、任务目标
“十一五”期间,对3070名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训练有效率达到70%,并对其 中1535名家长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在承担社区康复工作的地区,推广成年智力残 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十五”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普遍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服 务。
二、时间要求
——2006年12月底前,承担任务的市辖区、县(市、区)完成制定方案,进行人员培训、摸底 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训练服务。
——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任务分年度下达,原则上要求按 下达的指标完成任务。
三、工作流程
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制定计划→培训人员→摸底调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
四、具体做法
1.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
智力残疾康复工作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依靠社 会化的工作体系组织实施。
①强化部门职责、实行目标管理
教育部门:
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师资、教学经验、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并协助地方残联进行人员培训和知识普及工作, 对智力残疾人社区和家庭康复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举办学龄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班,使智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应尽量安排到普通 小学或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根据需求,在有条件的普通小学、幼儿园开设特教班。
卫生部门:
将智力残疾康复纳入卫生工作计划,做好产前诊断和遗传病筛查,提供医学诊疗、康复咨询 、训练指导和转介服 务;发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作用,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转介到各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和教育 。
民政部门:
将智力残疾康复纳入社区发展计划,保障贫困智力残疾人基本生活,救助贫困智力残疾儿童 进行康复训练;在社区福利院(所)等智力残疾人较集中的福利机构开展康复训练服务;结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开展,使智力残疾人在社区中能够得到适当的帮助和照顾;鼓励社会 力量兴办智力残疾康复服务机构并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日间照顾和托养服务等,扩大智 力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对轻、中度成年智力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评估,开放适应 成年智力残疾人的社区保洁、简单生活服务、手工劳动等公益性岗位,有计划地开展庇护性 就业安置,帮助他们实现自食其力和融入社会的目标。
计生部门和妇联:
发挥基层工作队伍优势,开展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和助残活动。
残联:
制定并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智力残疾康复工作计划,整合康复资源,开展需求调查和人员培训 ,分解任务目标,广泛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和成年智力残疾人的康复训练与服务,组织检查 和考核;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扶持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就业安置等优惠 政策。
②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
社会化工作体系由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网络组成。
组织管理网络:
——教育、卫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妇联、残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 将智力残疾人“十一五”康复工作纳入到特殊教育、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残疾人事业 等发展计划和目标管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方案规定的任务。
——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制定政策、落实任务、保障经费、定期考核。
——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下达康复任务指标,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培训,按全康办 统一组织编制训练服务档案、评估标准和工作用表,认真组织实施智力残疾康复工作,与相 关部门加强配合沟通,做好督促检查、考核验收,总结推广经验等工作。
技术指导网络:
全省各级残联要成立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依托有条件的康复、教育、医疗、社会福利 等机构成立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配合与协助各级残联实施康复计划,进行技术指导 、人员培训、知识普及与检查评估工作。
训练服务网络:
——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智力残疾康复部,直接开展训练服务和基层训练指导,承担 训练任务、培训基层康复人员。
——依托特校、社区服务机构、福利企事业单位、工(农)疗站及社会兴办的服务机构等, 开展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
——街道(乡镇)、居(村)民委员会,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组织利用社区康复资源,充 分 发动基层康复人员为智力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服务;发挥智力残疾人亲友会的作用,掌握智 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提供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等服务。
2.制定工作计划各设区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以《江西省智力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为依据,结 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及主要保障措施,确保“十一五”任 务的完成。还要根据“十一五”方案认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工作 措施和要求,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提高工作水平。
3.培训人员
①培训的方法与对象
遵循实用性原则,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
——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承担对各设区市康复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培训;设区市残疾人康 复工作办公室承担对各县(市、区)康复机构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县(市、区)依托本 地技术指导组等技术资源对基层乡镇、社区康复人员进行培训。
——各级残联要依据当地特殊教育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福利企事业单位、工(农)疗站及 社会力量兴办的康复服务机构,采取举办家长学校、亲子同训等方式开展康复服务、传播 康复知识。
②培训的内容与要求
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智力残疾康复的目的意义、实施原则、内容、方法、步骤。通过 培训,使管理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康复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任务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的基 本方法。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智力残疾评定、康复训练服务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康 复训练档案的管理与使用。通过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康复工作的意义、实 施原则、内容和方法,掌握直接帮助和指导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开展康复训练服务的基本方法 。
基层康复人员及智力残疾人亲友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智力残疾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社区 、家庭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康复训练服务档案的使用等。
③建立培训工作档案
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为培训工作的责任部门,在认真搞好智力残疾康复工作的同时, 要建立和保管好培训工作档案。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计划、课程安排、考核结果、教学 效果评估、学员情况登记和培训后学员在岗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④摸底调查
摸底调查包括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资源调查和康复需求调查两部分。
——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资源调查由县(市、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 部门和单位了解掌握本地及周边可利用的康复资源。如:各种形式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 数量、业务内容、设备设施、专业技术力量等。 ——智力残疾康复需求调查由县(市、区)残康办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对参加调查人员进行 培训,掌握入户调查内容、表格填写、汇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康复需求,对有康复需求的 人员进行登记。
⑤组织实施
——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方面的能力训练 。
康复训练方式:一是机构康复,依托特校、普小特教班、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活动 场所、残健融合的幼儿园、社区服务机构、福利院(所)和社会兴办的残疾儿童康复服 务机构,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能力评估,制定康复目标和训练计划,确定重点训练项目,开 展康复训练;二是社区和家庭康复,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整合利用社区康复资源, 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能力评估,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训练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 练,指导智力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家庭康复。
康复训练流程: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训练对象→进行 初次 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中期评估→继续康复训练→进行末期评估与总结。
确定训练对象。街道(乡镇)残联以智力残疾康复需求调查为基础,选择诊断明确、有康复 潜力、家长配合的18岁以下(学龄前为重点)的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
规定训练时间。凡纳入国家任务的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时间规定为12个月(由 初次评估日期连续计算)。
建立训练档案。对纳入国家任务的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建立全国统一的《贫困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档案》,并妥善保管。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做好训练档案使用的指导、检查 和推广工作,使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规范开展。 评估训练效果。开展康复训练的人员,要依据《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中的评估 标准,对智力残疾儿童训练前、后的能力逐项进行初次、中期和末期评估、计分,制定和调 整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保障训练效果和质量。
进行统计汇总。街道(乡镇)残联要对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登记, 填写《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登记表》和《家长培训登记表》,报县(市、区)残联进 行汇总。
——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康复训练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日间照料 、娱乐活动、支持性社区就业等服务,使成年智力残疾人学会自我照顾,掌握简单劳动技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训练服务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社区成年智力残疾人日间照料。在街道、社区开设 场所安置成年智力残疾人,对轻度成年智力残疾人开展简单手工制作、社区清洁、汽车美容 、体育娱乐等康复活动,对重度以上的成年智力残疾人开展日托式的康复训练服务,使他们 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二是工疗站。利用现有设备、人员的作用,资源共享,安排轻度成年 智 力残疾人参加简单手工制作,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文娱活动;三是农疗基地。建立集康 复 训练、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农疗基地,主要服务于重度成年智力残疾人和成家的智力残疾人 ;四是托老机构。兴建集教育、康复、劳动为一体的福利、庇护就业、养护等性质的机构, 为智力残疾人提供终生性的康复训练服务;五是由经过培训的基层康复人员和成年智力残疾人 亲友 在社区和家庭开展康复训练并提供服务,以提高成年智力残疾人自我照顾和社会生活参与能 力。
开展有针对性、多样化的训练服务。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是穿脱衣物、洗漱清洁、用餐 、 大小便自理、自我照顾;简单劳动技能训练:主要是家务劳动、简单职业技能、社会服务和 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训练,掌握简单劳动技能;社会生活能力训练:主要是通过向成年智力残 疾人提供文明礼仪、熟悉社区环境、安全常识、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训练与服务,提高他们的 社会参与能力;亲友培训:主要是对智力残疾人亲友普及知识、开展培训、举办联谊活动、 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等;心理辅导:通过个别面谈和小组交流方式,鼓励成年智力残疾人 亲友正确面对残疾、树立康复信心、坚持康复训练;转介服务: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成 年智力残疾人在医疗、护理、托养、技能培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联 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服务,做好登记和跟踪服务。
建立训练服务档案。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街道(乡镇)、居(村)民 委员会建立全国统一的《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档案》,并妥善保管;各级残疾人康 复工作办公室做好训练服务档案使用的指导和检查工作。
——加大社会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智力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编发适用于基层的普及读物、指导手册和家长 培训材料;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社会公益活动普及康复知识、宣传残健融合、构建和谐社 会理念、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智力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康复和残疾预防意识。
做好特需人群补碘宣传教育,开展早期干预。重视缺碘地区的新婚育龄妇女和孕妇等特需人 群的补碘工作,利用全国“助残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宣传碘缺乏危害和防治碘缺 乏 病知识,增强科学补碘和自觉补碘意识;继续做好特需人群补服碘丸工作,预防碘缺乏病导 致的智力残疾发生;协调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智力残疾儿童早期筛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 早干预。
⑥检查与评估
为推动智力残疾康复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要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以掌握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
检查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智力残疾康复工作宣传、技术指导网络的建设与开展工作情况;贫 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家长培训任务完成和质量控制情况;社区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康 复训练服务的情况;经费的匹配和管理使用情况。
附:江西省智力残疾康复“十一五”任务分配表
江西省智力残疾康复“十一五”任务分配表
单位 |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 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 |
(机构、社区、家庭) | (机构、社区) | |
南昌 | 250 | 125 |
景德镇 | ||
萍乡 | 500 | 250 |
九江 | 250 | 125 |
新余 | ||
鹰潭 | ||
赣州 | 500 | 250 |
宜春 | 320 | 160 |
上饶 | 250 | 125 |
吉安 | 250 | 125 |
抚州 | 250 | 125 |
省中心 | 500 | 250 |
任务合计 | 3070 | 1535 |